中华足道历史流源考 |
来源: 发布日期:2016-10-26 人气:2361 |
中华足道历史流源考 “足道”起源于中国古代养生领域,在多种医学古籍中,都可以找到足道疗法的文字和论述,《黄帝内经》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和腧穴,其中包括许多在脚上的穴位,如肝经的大敦、行间、太冲、内庭、陷谷、冲阳、解溪等。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脚部的许多敏感反映点(腧穴)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关系。指出刺激这些反映点可起治病的作用。根据有关史料,我国长沙马王推出的医学文献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“温烫”、“药摩”、“外洗”等内病外治的记载,《史记》、《素问●举痛篇》均对足浴对人体的好处作了详细介绍。 起源依据一: 《黄帝内经》与足部穴位 “形数惊恐,经络不通,病生于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药”这里的“按摩”就是指足道按摩。 起源依据二: 《史记》与俞跗 “上古之时,医有俞跗,治病不以汤液醴洒,针石桥引,案机毒熨,一拨见病之应”,“俞”与“愈”相通,“跗”即足背,俞跗是医生的名字,也可能是指摸脚治病的医生,此论证中既提到了足底按摩。 起源依据三: 《素女真经》与“观趾篇” 《素女真经》中的“观趾篇”第一次提到了“足诊”的概念,具体的阐述了五趾和五脏的关系,以及五脏疾病在五趾上的表症:大拇趾 :脾、肝 二拇趾 :胃、心 中 趾 :胃、脾 无名趾 :胆、肺 小拇趾 :膀胱、肾。 |
|